找回密码
 会员注册
查看: 7|回复: 0

黨群一條心 建好幸福村(一線調研)

[复制链接]

3486

主题

0

回帖

1万

积分

超级版主

积分
10522
发表于 2024-4-19 05:03:30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  圖①:俯瞰德吉村。   張海麟攝   圖②:德吉村邊的海黃大橋。   張海麟攝   德吉村舉辦民俗活動。  尖紮縣委宣傳部供圖   晨光熹微,沿着黃河邊,一路行進。霧氣氤氲中,一座村莊倏然映入眼簾。   這裏是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尖紮縣昂拉鄉德吉村。   路邊,站着曾任村黨支部書記的拉毛卓瑪。一雙大手緊握,熱情相迎。進屋,奶茶飄來甜香,爐火映紅臉龐。拉毛卓瑪告訴記者,藏語中“幸福”譯爲“德吉”,如今的德吉村也已成了真正的幸福村。   “黨員和群衆就像酥油和奶茶,融在一起分不開”   長久以來,群衆守着黃河,吃水卻成了難題。   村民下吾端智快言快語:“直線距離雖短,但村邊就是懸崖,要想到黃河岸邊,得繞道走3個小時。”那時,村裏每天派人到岸邊拉水,這個苦差事,誰都不願幹。   山上問題,隻能山下解決。   2016年,尖紮縣啓動易地扶貧搬遷。一年後,河谷地帶的荒石灘上,一座新村拔地而起,來自7個鄉鎮、30個村的251戶貧困群衆搬入新家。也是那一年,拉毛卓瑪接到縣委辦的電話:“盡快到河東移民安置點工作。”   這片區域,她并不陌生。   拉毛卓瑪出生成長的尖巴昂村,與安置點隔河相望。父親做了30多年村支書,認爲在鄉村幹事創業大有可爲。2005年,拉毛卓瑪通過考試成爲一名大學生村官,一幹就是13年。   河東移民安置點是縣裏7個易地扶貧搬遷項目之一,來這裏後,沉甸甸的責任壓在拉毛卓瑪肩上。河東移民安置點後來發展爲如今的德吉村。   群衆剛搬到新環境,鄰裏互不認識,難免心生戒備。拉毛卓瑪每天從早跑到晚,但村民緊閉大門,好不容易見面,也不愛和她交流。   在縣委和鄉黨委的關心下,河東移民安置點成立了臨時黨支部。拉毛卓瑪下定決心,要讓黨組織成爲村民信賴的主心骨。   一年夏天,黃河上遊來水,沖來枯枝浮木,阻塞河道。拉毛卓瑪與村裏48名黨員沒白沒黑地打撈垃圾。村民看在眼裏、記在心上。不少村民也加入進來,結束後還喊她到家裏吃飯。   拉毛卓瑪一張圓臉,笑起來親和力十足,村民不管年齡大小,都喜歡喊她“阿姐拉毛”。   和村民熟絡後,拉毛卓瑪用兩周時間走訪村民,将相關信息制成地圖,爲黨員熟悉村情提供了指南。爲了更好地服務群衆,臨時黨支部将安置點劃爲4個網格,網格員負責矛盾糾紛調處、環境衛生整治、治安巡邏防範等工作,村裏的變化越來越大。   “未來,德吉村要推行社區化便捷服務機制,讓村民辦事‘小事不出村、大事不出鄉’。”拉毛卓瑪說,“我們要提高鄉村基礎設施完備度、公共服務便利度、人居環境舒适度,讓農民過上好日子。”   臨近中午,村民端來酥油奶茶,記者一口喝下,口感醇厚,唇齒留香。“黨員和群衆就像酥油和奶茶,融在一起分不開,心齊就能山移。”拉毛卓瑪說。   “放下牧鞭,拿起鍋鏟,收入翻番”   看着世代居住的土房被拆除,年近花甲的卓瑪東智流下熱淚。雖心有不舍,但爲了後輩過上幸福生活,他狠下一條心:搬!   251戶貧困戶,家家有本難念的經。村民搬遷後如何過上更好的生活,一直萦繞在拉毛卓瑪心頭。   村子地處黃河邊,交通便利、風景獨特,發展鄉村旅遊,有得天獨厚的資源禀賦。這一想法與縣裏不謀而合。2018年8月,青海省鄉村旅遊暨扶貧産業啓動大會要在德吉村舉行。   村黨支部提前商議,要把村莊打造得更美,吸引更多人來旅遊。村民種植花草,每天能領100元工資。然而,開工那天,到者寥寥。   拉毛卓瑪入戶調查,村民異口同聲:“隻會放羊,不會種花!”   “其實是‘等、靠、要’想法在作祟。”幾名村黨支部委員嘴皮磨薄了也勸不動村民。拉毛卓瑪向縣長說明情況,縣長請來村民原籍地的鄉鎮黨委書記做工作。“集體搬遷到新地方,但還代表着原先鄉鎮的精神風貌哩,要争口氣呀。”幾名幹部掏心窩子的話讓不少村民有些慚愧。“最後申請務工的村民遠超需要。”拉毛卓瑪說。   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,德吉村變了樣:60餘畝鮮花盡情綻放,燦若雲霞;瓦藍的天空下,木質藏式民居錯落有緻,别有韻味……德吉村名氣打響了,省内46家旅行社當即與村子簽訂了旅遊合作框架協議。2018年10月,德吉村被農業農村部評選爲“中國美麗休閑鄉村”。   遊客量猛增,拉毛卓瑪卻高興不起來,“大家看完風景,轉頭就去縣城,村民增收不多。”   怎樣才能留住遊客?“開民宿、辦農家樂!”拉毛卓瑪興奮地把自己的想法告訴村民。有些村民卻給她潑冷水:“一輩子放羊,做生意誰會啊,鐵定賠錢。”   不懂可以學。村裏租了兩輛大巴,把猶豫的村民帶到鄉村旅遊示範村參觀。烤土豆攤位前,遊客絡繹不絕,一晚收入700多元,不少村民動了心。   “心氣有了,但村民缺少啓動資金。”那段時間,拉毛卓瑪和村黨支部委員一有空就跑到縣就業服務局、縣文化旅遊局等,問政策、盼資金。   機會總是垂青有準備的人。縣裏提出,村民開辦民宿、農家樂,鍋碗瓢盆由政府全包,房間改造有政府補貼,還免費開設培訓課。   “手抓羊肉、酥油奶茶我都做得很地道,北京、上海的遊客都給我點贊。”下吾端智高興地說,“農家樂2018年7月開業,到當年的國慶假期賺了7萬多元,9個床位供不應求。”   2018年10月,德吉村黨支部正式成立。随着村子發展,純觀賞性的旅遊項目已不能滿足遊客需求。爲進一步激活旅遊發展潛力,村黨支部主動聯系專業公司,請他們負責村子旅遊項目的整體開發與經營管理,每年向村裏分紅。一時間,水上樂園、德吉賓館、民俗風情園等拔地而起。2019年起,德吉村年均接待遊客超20萬人次;旅遊綜合收入最高的一年達到980萬元。   卓瑪東智在美食廣場包了個攤位,靠着賣肉腸、涼面等增收緻富:“放下牧鞭,拿起鍋鏟,收入翻番,這日子越過越紅火!”   “緻富路上,一個也不能掉隊”   村子發展了,大夥的日子慢慢好起來,可仍有一部分人的生活沒太大改善。   村民欠确傑是其中之一。“今年70多歲,家裏隻有老伴,别說辦農家樂,擺小吃攤都有心無力。”他在家門口擺了攤位,賣自家地裏種的豌豆,“多時一天能賣50多元,吃飽飯倒是沒問題。”   老人的達觀讓拉毛卓瑪濕了眼眶,村裏召開黨員大會,商量解決困難群衆增收問題。“隻要人不懶,到處有錢賺。緻富路上,一個也不能掉隊。”   設置公益性崗位,效果最直接。欠确傑被聘爲生态管護員,每天負責沿河巡查、撿拾垃圾等。“每月工資2000多元,像我一樣的還有180人,大家都享受到發展紅利。”   “國家要求落實産業幫扶政策,做好‘土特産’文章,啥是我們的土特産?就是碧水青山好生态。”拉毛卓瑪說,“圍繞好生态,推動鄉村産業全鏈條升級,千方百計促增收。”   經過調研,拉毛卓瑪發現,尖紮縣氣候溫潤,自古就有種茶的傳統,更是苗木成長的寶地。   鄉村旅遊業的發展,讓不少村民的腰包鼓起來了,也增添了創業信心。在縣鄉領導的支持下,村裏通過土地流轉等方式引導和扶持村民創辦了以苗木、藏茶種植和農事體驗爲一體的綜合性觀光農業園。   苗木合作社培育松樹,與當地政府簽訂協議用于綠化,收益可達200萬元。藏茶種植園和農事采摘園吸納困難群衆爲合作社員工,120名村民年人均增收達7000元以上。“休閑觀光、勞動體驗、研學旅遊,三産融合加速推進,老百姓收入有了保障。”拉毛卓瑪說。   村民索南本自小失聰,一天,他看着院子裏晾曬的小米、芝麻、綠豆等,突然來了創意:以多彩谷物創作出“五谷畫”。如今,他的作品成了網絡爆款,盤子大小的畫作就能賣出500多元。他還創辦了合作社,帶動20餘名村民一起“作畫”。   德吉村人均年收入從2017年的不足2000元增加到2022年的1.4萬多元。   “要守住良好生态、文化底蘊這些‘金字招牌’”   打開地圖,黃河岸邊,“黃河民宿第一村”赫然在目,但标簽并不指向德吉村,而是兩公裏外的來玉村。   來玉村也是易地扶貧搬遷村。近年來,村子通過引進專業旅遊開發公司,沿着黃河新建了11棟獨棟式民宿木屋,每晚房價從300元到1000元不等,仍供不應求,名氣漸漸蓋過了德吉村。   拉毛卓瑪因工作成績突出,2020年底調任縣政府所在地馬克唐鎮濱河社區黨支部書記,但她一直關注着德吉村的發展。“德吉村要想在競争中勝出,旅遊業必須改造升級。”   不少村民與她的想法一緻。達桑早年挖蟲草掙了錢,跑到外地開賓館,最近正準備回村投資高端民宿。   下吾端智黨齡22年,又是緻富能手,2021年初當選爲村黨支部書記。“夏天旅遊旺季,我去縣城采購食材,十來公裏的路,堵了一個多小時。”下吾端智認爲,吸引遊客要滿足他們的多樣化需求,讓他們體驗到原汁原味的鄉村生活。   “不能一時一地看問題,要統籌考慮。”尖紮縣鄉村振興局局長楊吉加說。縣裏專門成立了德吉村鄉村旅遊運營領導小組,小組成員包括縣、鄉、村三級幹部,他們多次實地考察全縣旅遊資源,10餘次召開讨論會。   近期,由縣鄉村振興局提供了建議草案:将黃河沿岸幾個村子打通,接點成線、連線成面,打造集文化遊、風光遊、體驗遊爲一體的精品旅遊線路。   “德吉村作爲一個重要支點,将帶動全縣旅遊業發展,體現特色的同時,也将與全縣的旅遊景點共同升級改造,提升遊覽體驗。”楊吉加說,“德吉村的特色便是綠水青山和特色民俗,要守住良好生态、文化底蘊這些‘金字招牌’。”   走進下吾端智家的民宿,屋裏的電暖器傳來絲絲暖意。“今天有遊客預訂,提前打開暖暖房間。”下吾端智邊說邊領着記者來到院子裏,指向房頂的光伏闆,“縣裏提供資金,每家每戶都用上了‘綠電’。”   “最近,我們計劃舉辦民俗活動,請村裏老人講講故事,吸引更多遊客,讓鄉村旅遊更紅火。”下吾端智信心滿滿。   ■記者手記   時刻把群衆放在心上   行走德吉村,最讓記者動容的是酥油和奶茶般親密的黨群關系。采訪時,每到一家,家裏幾口人、收入情況如何,黨員幹部們了如指掌。村民留他們吃飯,沒有特意準備,隻是添了一副碗筷,吃同一鍋飯、同樣的菜。   密切黨群關系,需要一心爲民。起初,發展鄉村旅遊,不少村民抵觸。“沒信心!”考察示範村;“沒技術!”定期培訓;“沒資金!”鍋碗瓢盆由政府全包,房間改造有政府補貼,還免費開設培訓課。村民有感而發:“事事辦到了心坎上。”   密切黨群關系,需要真抓實幹。每到夏季,上遊沖來枯枝浮木,打撈時,黨員幹部們沖在前面。在黃河岸邊、美食廣場,黨員幹部們随時拿着塑料袋撿拾垃圾。群衆看在眼裏、記在心裏,也自覺加入,共同守護美麗家園。   黨群關系密切,基層黨組織堅強有力,大家心往一處想,勁往一處使,鄉村振興的美好願景就一定能實現。   《 人民日報 》( 2023年02月08日 08 版)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会员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QQ|手机版|心飞设计-版权所有:微度网络信息技术服务中心 |网站地图

GMT+8, 2024-5-2 10:56 , Processed in 0.197383 second(s), 25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5

© 2001-2024 Discuz! Team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